FRP成型件产生缺陷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FRP(纤维增强复合材料)成型件的缺陷主要源于原材料特性、成型工艺参数控制、操作方法及环境条件等因素。不同成型工艺(如手糊、缠绕、模压、拉挤等)的缺陷成因存在共性,也有 ...
FRP成型件产生缺陷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 FRP(纤维增强复合材料)成型件的缺陷主要源于原材料特性、成型工艺参数控制、操作方法及环境条件等因素。不同成型工艺(如手糊、缠绕、模压、拉挤等)的缺陷成因存在共性,也有工艺特异性。以下是常见缺陷的原因及防止方法: 一、气泡(气孔) 现象:制品表面或内部存在圆形 / 不规则空洞,直径从微米级到毫米级不等。 主要原因: 树脂与纤维浸润不良:树脂粘度太高,无法充分渗透纤维间隙;纤维表面有水分、油污或脱模剂残留,阻碍树脂浸润。 气泡排出不彻底:手工铺层时辊压力度不足或方向不当,气泡未被挤出;机械成型时压力不足、加压时机过晚(树脂已开始凝胶)。 树脂自身问题:树脂中混入空气(如搅拌时剧烈引入气泡)、含挥发性溶剂(固化时挥发产生气泡);固化速度过快,气泡来不及上浮排出。 环境因素:环境温度过低,树脂流动性差,气泡难以迁移至表面;环境湿度高,纤维或树脂吸潮,固化时水分汽化产生气泡。 防止方法: 优化树脂性能:选用低粘度树脂,必要时加热(如 40~50℃)降低粘度;树脂使用前真空脱泡,去除内部气泡。 增强浸润与排气:纤维预处理(烘干去水、清洁除污);手工铺层时用专用辊子(如带槽辊)沿纤维方向反复碾压,重点压实角落和拐角;机械成型时控制加压时机(树脂处于流动阶段时加压),逐步提高压力(如模压从低压到高压)。 控制固化参数:调整固化剂比例,避免固化速度过快;环境温度控制在 15~30℃,湿度≤70%。 二、分层(层间剥离) 现象:制品层间出现分离,受力时沿层间界面断裂,严重影响整体强度。 主要原因: 层间粘结力不足:前一层树脂固化过度(如手糊时前层已完全固化),后层树脂无法与已固化层浸润粘结;树脂用量不足,层间无足够树脂填充。 工艺参数失控:缠绕成型时张力不均,纤维层间压实不足;模压 / 拉挤时压力不足或温度分布不均,层间未充分结合。 纤维表面处理不良:纤维(如玻璃纤维)未做偶联剂处理,或偶联剂失效,导致纤维与树脂界面粘结力弱。 后期应力作用:固化收缩不均匀,层间产生内应力;制品受冲击或交变载荷,层间应力超过粘结强度。 防止方法: 控制层间固化程度:手糊成型时,前一层树脂凝胶但未完全固化(“触干” 状态)时铺覆下一层,确保层间化学粘结。 优化工艺参数:缠绕时保持稳定张力(如通过张力传感器实时调节);模压时保证足够压力(根据树脂类型设定,通常 0.5~5MPa),确保层间压实。 增强界面粘结:纤维预处理(玻璃纤维用硅烷偶联剂处理,碳纤维用氧化或涂覆处理);树脂中添加增粘剂,提高与纤维的相容性。 三、开裂(裂纹) 现象:制品表面或内部出现线性裂纹,可能是固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裂纹,或使用中因应力集中产生的扩展裂纹。 主要原因: 固化收缩应力过大:树脂固化收缩率高(如不饱和聚酯树脂收缩率>5%),且收缩不均匀;纤维与树脂热膨胀系数(CTE)不匹配,温度变化时产生界面应力。 内应力集中:模具设计有尖角、台阶等结构,成型时局部应力集中;固化时局部放热过快(如厚制品中心温度过高),内外温差导致应力。 工艺操作不当:脱模过早(树脂未完全固化,强度不足);制品固化后冷却速度过快,热应力未释放。 原材料问题:树脂韧性不足(如环氧树脂未添加增韧剂);纤维铺层方向错误,受力方向无纤维增强。 防止方法: 降低收缩与应力:选用低收缩树脂(如添加低收缩添加剂的不饱和聚酯);搭配 CTE 匹配的纤维(如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匹配性优于玻璃纤维)。 优化模具与结构设计:模具拐角做圆角处理(半径≥3mm),避免尖角;厚制品设计渐变过渡结构,减少局部堆积。 控制固化与脱模:采用阶梯式固化(低温预固化→高温完全固化),降低放热峰值;确保完全固化后脱模,脱模后缓慢冷却(如自然冷却而非强制风冷)。 增强韧性:树脂中添加增韧剂(如橡胶颗粒、纳米填料);铺层设计时加入短切纤维层或表面毡,改善抗裂性。 四、表面缺陷(凹陷、皱纹、针孔、光泽不良) 现象:表面不平整(凹陷、皱纹)、小孔(针孔)、无光泽或局部发白。 主要原因: 表面树脂层不足:手糊时表面毡未完全浸润,或树脂用量过少,纤维未被完全覆盖;辊压不均,局部树脂被挤出。 模具问题:模具表面不光滑(有划痕、锈迹)或脱模剂涂覆不均(过多导致表面发花,过少导致粘连);模具温度过高,表面树脂提前固化,形成皱纹。 树脂流动异常:树脂粘度太低,导致流挂(局部树脂过薄产生凹陷);粘度太高,无法流平表面。 环境污染:固化过程中表面落入灰尘、纤维碎屑,或接触水汽(导致表面发白)。 防止方法: 保证表面层质量:表面铺覆细纱或表面毡,增加树脂用量(表面层树脂含量≥60%);用光滑辊子轻压表面,确保树脂流平。 优化模具状态:模具表面抛光至 Ra≤0.8μm,脱模剂(如硅酮类)薄而均匀涂抹,避免堆积;控制模具温度(如模压模具温度≤树脂凝胶温度)。 控制树脂流动性:调整树脂粘度(如添加触变剂防止流挂);环境温度稳定(避免高温导致树脂快速流失)。 保持环境清洁:固化区域封闭防尘,湿度控制在 50%~70%,避免表面接触水汽或污染物。 五、尺寸偏差(变形、超差) 现象:制品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不符(如长度、厚度偏差),或发生翘曲、弯曲变形。 主要原因: 模具问题:模具刚度不足,受压后变形;模具无脱模斜度或斜度过小,脱模时强制受力导致变形。 固化收缩不均:树脂收缩率过高,且各方向收缩不一致(如单向纤维增强制品因纤维约束导致横向收缩大);铺层不均匀,局部纤维含量差异大。 温度应力:固化温度分布不均(如模具加热管布局不合理),导致局部收缩差异;冷却速度过快,内外温差产生变形。 防止方法: 强化模具设计:选用高强度模具材料(如铸铁、玻璃钢模具加钢骨架),确保刚度;设置合理脱模斜度(通常 0.5°~2°)。 控制收缩与铺层:选用低收缩树脂,添加收缩补偿剂;铺层时确保纤维均匀分布,避免局部堆积或空缺。 优化温度控制:采用均匀加热方式(如模压用热油循环加热),固化后缓慢降温,减少温度应力。 六、强度不足 现象:制品力学性能(拉伸、弯曲、冲击强度)低于设计要求,受力后易断裂。 主要原因: 纤维问题:纤维含量不足(设计要求 20%~60%,实际偏低);纤维损伤(切割、缠绕时过度拉伸或弯折断裂);纤维方向错误(未按受力方向铺层)。 树脂固化不良:固化剂用量不足(未完全固化)或过多(过固化导致脆化);固化温度过低,反应不完全。 界面缺陷:纤维与树脂浸润不良,存在气泡或未粘结区域;偶联剂失效,界面粘结力弱。 防止方法: 精准控制纤维参数:按设计比例配料(如通过称量法控制纤维 / 树脂比);纤维处理时避免机械损伤,确保铺层方向与受力一致(如受力方向多铺 0° 纤维)。 优化固化工艺:严格按配方添加固化剂(误差≤1%),记录固化时间与温度(如环氧树脂 80℃/2h + 120℃/1h 完全固化)。 改善界面结合:纤维预处理(除污、偶联剂处理);确保树脂充分浸润纤维,减少界面缺陷 东莞市美雅化工有限公司20多年专注高端脱模剂研发和生产、辅料供应,助您买到环保好用的脱模剂产品。 全国脱模剂咨询热线:0769-22623512 更多脱模剂资讯请浏览官网:http://www.meiyahg.cn 樱井脱模剂(一个集复合材料、压铸、聚氨酯、金属、橡胶、EVA、PU等行业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采购脱模剂平台) |
请发表评论